做好标准化工作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简称水标委)于1991年12月成立,它是由水泥生产、科研、教学和使用部门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全国性水泥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织。第一、二届技术委员会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建材局的组织和领导下,在各委员单位、水泥生产、使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国建材研究院水泥新材所的努力下,按时完成了国家及行业下达的各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2002年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委员重新登记和技术委员会的换届工作。换届后标委会委员的单位结构和体系更加合理。水标委的委员单位大致可以分为:水泥的生产企业、研究院所、水泥的用户单位、水泥企业的管理、质检、认证部门、高校等五大方面。其中水泥生产企业占40%;研究院、所30%;水泥的用户单位占17%;管理、质检、认证部门占4%;高校占9%。水泥企业所占比例中:国有企业占25%,民营企业占8%,外资企业占6%。健全的组织机构为按时完成各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水标委转变观念,主动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为了保证标委会的活力,标委会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努力按计划完成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水泥标准制修订计划、组织标准制修订工作及审查水泥标准送审稿是水标委的工作重点,一直以来我们都严格执行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如每项标准都要经过严格的立项程序,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年会上提出立项建议和依据,经年会充分讨论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立项计划方案。为确保标准项目的严肃性,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要求起草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对于涉及面广、影响大的标准,不仅在水标委定期发行的内部刊物《水泥标准化技术通讯》上刊登征求意见,同时还多次组织讨论会,使标准制修订工作公开、透明、规范。由于水标委没有设立分技术委员会,因此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标准均要组织预审,以确保标准的质量。如2004年水标委分别在山东、天津、无锡等地组织了三次标准预审会,共预审了1项国家标准和7项行业标准。自2000年以来,水标委共组织完成15项国家标准、34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现进行中的计划项目有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 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水泥生产和销售地域性很强,不可能形成大量的进出口贸易,而且与水标委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74也很少组织会议和活动,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仅颁布了4项国际标准,尽管如此,水标委还是非常关注国际标准、欧洲标准、美国和日本等先进国家标准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标准化活动。2004年4月应日本水泥协会的要求,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与日本水泥协会、东京工业大学的代表举行了“就日本向ISO提出修改ISO680-89水泥化学分析方法提案”的会商,双方取得了一致意见。2004年10月水标委副主任委员隋同波等出席了欧洲水泥协会CEN/TC51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上述国际标准修改草案的学术交流与会商。根据国际上标准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我国水泥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方向,致力于促进我国水泥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国家标准。如对于4项水泥检测方面的国际标准我国等同采用1项、修改采用3项,采标率100%。1999年水标委完成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试验方法国家标准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以及相关仪器设备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于2001年完成了GB175、GB1344、GB12958等我国通用水泥系列标准大修订。水泥新标准实施是涉及水泥生产、使用、科研设计等方面的一件大事,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建材局、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国家建设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组织领导下,各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支持,经过有关部门标准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水泥强度试验方法与国际接轨,完成了中国水泥工业史上的又一次跨越。实施一年后我们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有12个省4个直辖市回函),在这些省市实施新标准后共有760个立窑水泥企业停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157。1万吨。因此可以说通过标准的国际化促进了我国水泥实物质量的提高和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和工程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致力于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加入国际标准 虽然我国水泥产量已达到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以上,但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和实物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我们目前没有实质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的地位,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4项国际标准都是以欧洲标准(欧洲共同体国家协调的产物)为蓝本,日本方面预测,今后水泥产品的国际标准极有可能仍以现行欧洲EN197为蓝本。因此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品种、检测技术等标准提升到国际标准是我们的梦想。硫铝酸盐系列水泥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水泥,主要用于具有早强要求的工程、低温工程、紧急抢修抢建工程、煤矿矿井的喷锚支护工程、玻璃纤维制品、自应力管等。我国生产的硫铝酸盐水泥已出口法国、英国和南非等国家。由此水标委提出大胆想法,希望将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该产品标准,努力将此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一条非常艰巨而漫长的道路( ISO679:1989“水泥强度试验方法”经过20年努力于1989年颁布;水泥产品标准经过1969年~2000年30年的努力终于颁布实施了欧洲标准)。 四、适应市场,服务企业,加快标准的制修订步伐 计划经济时代标准立项的动因不是来自市场和企业,而是来自政府和标准机构,制、修订标准不能反映市场需求,由此造成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差,标准制修订工作周期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必须遵循市场化原则,使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生产企业和用户等各方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保证标准制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标准只有满足市场的要求,满足用户的需求,标准化工作才能可持续发展。199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强度检验方法,由此而来是许多的产品标准需要修订,而且水泥是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标准的修订涉及到成千上万的水泥生产企业和施工单位,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水标委还是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组织完成了通用水泥标准的修订。特别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组织完成了JC600《石灰石硅酸盐水泥》标准的修订工作。在我国石灰石硅酸盐水泥总产量并不高,但却是我国水泥产量名列前茅的浙江三狮集团的主导产品,而且很受用户欢迎,水泥企业和水泥用户都急需强度试验方法与国际接轨后的产品标准,如按过去观念修订标准要依靠上级拨款,这项标准的修订工作要大大滞后,但由于该项标准是企业急需,这样一来困扰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经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磷渣硅酸盐水泥》行业标准修订也是一个依据需求而立项的项目。在2002年行业标准清理整顿时,起草单位之一提出废止该项标准,但水标委在征求云南省有关单位意见后(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北省是我国磷渣主要排放省份),云南省经贸委致函水标委要求保留该项水泥产品标准,水标委在与有关专家讨论后,认为可以解决目前制约该产品应用的一些技术问题,因此水标委上报了修订计划并已列入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标准修订计划。 五、与科研密切结合、推动技术进步 科研成果是标准制修订的依据,任何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检验方法都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因此标准必须与科研密切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低热硅酸盐水泥(即高贝利特水泥)是国家“九五”攻关“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项目下设的专题“安全性混凝土新型胶凝材料的研究”所开发出的新品种水泥,该成果属国内首创,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低热硅酸盐水泥(即高贝利特水泥)是一种以贝利特(β-C2S)为主导矿物、28d强度相当于42.5强度等级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新型胶凝材料。该水泥具有水化热低、工作性好、后期强度增进率高、干缩小、抗化学侵蚀能力强、耐久性优异等特性。此外,与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相比,低热硅酸盐水泥烧成温度低100℃左右,而且可大量采用低品位石灰石,在生产上具有能源资源消耗低、有害气体排放少,综合生产成本低等特点。特别适合于重点工程如大体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高温蒸养混凝土等工程的施工应用。2001年在修订《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标准,起草单位以“九五”、“十五”攻关成果为基础,在标准中引入了“低热硅酸盐水泥”新标准,从而完成了该项新品种水泥的标准化工作。因此在当今“得标准者得天下”的时代,掌握高新技术的企业都期望通过标准来实现专有技术的应用,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企业试图将不成熟的技术进入标准,通过标准的推广应用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或垄断有关产品的生产,这就要求标委会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确保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公正。
六、积极做好标准宣贯,充分发挥标准作用 标准宣贯工作是标准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标委会的重要工作,水标委一直非常重视,每年新标准审查或发布后,水标委都会及时组织宣贯和培训,但由于水泥标准涉及面广,单纯依靠水标委的力量是无法真正做好宣贯工作,因此水标委要借助于标准起草单位的技术支持、借助于各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和水泥质检机构搭建的宣传培训平台,使新标准能够以点带面地深入到标准的使用部门。对于一些重大标准的发布实施,水标委都会在发布实施前对标准宣贯工作进行策划和组织,特别是涉及跨行业、跨部门的宣贯工作,必须首先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协调,否则宣贯工作就很难开展。如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强度试验方法、配套仪器设备行业标准及相关的产品标准发布实施后,水标委制定了系统的宣贯方案并得到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制作了光盘和培训教材,与起草单位和各省市水泥质检部门合作组织了几十期宣贯培训班,培训人数上万人,由于标准宣贯工作及时、有效,为新标准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强度检验方法标准采标,相应的一系列相关试验方法和产品标准都必须在近期完成,2001年以来的标准制修订工作量非常大,2001年~2004年已完成11项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了能及时广泛地开展新标准宣贯工作,水标委编印了2001年~2004年我国实施和审议的新标准简介。在苏州、内蒙等地组织宣贯会的同时,也积极与河北、浙江、湖南、山东、江苏、甘肃、陕西、贵州、山西等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和水泥质检部门合作开展新标准宣贯工作。 编辑出版有关书籍也是宣贯标准很好的途径,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实施后,为了使企业尽快适应新标准,水标委组织编辑了《实施水泥新标准技术资料汇编》、《水泥企业实施新标准指导手册》等;近二年随着大量标准的修订、颁布实施,水标委已开始编辑《最新水泥标准应用手册》。 同时水标委每年定期发行四期内部刊物《水泥标准化技术通讯》(以下简称《通讯》)。《通讯》自1992年起开始发行,主要刊登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标准化文件和水泥标准化信息,水泥标准修订动态,征求意见稿选登、新标准介绍等内容,将最新的标准化信息传达给生产、使用单位,一直很受水泥生产、使用单位的欢迎。2002年我们对通讯进行了改版,统一了内容的格式,增加了“标准化工作”、“标准释疑”、“新技术讲座”、“国外标准化”等栏目,及时传达国家有关标准化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国外水泥标准的最新动态,沟通标准使用部门与标准起草单位的信息交流;借助于 “通讯”这个平台和窗口,不仅使水标委的标准宣贯和标准咨询工作得到落实,标委会为企业服务的范围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七、体会 近几年,水标委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工作思路,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行业服务的思想,在服务中逐步提升水标委的地位和影响。回顾近二年的工作我们有着深刻的体会。 1.主管部门领导和行业协会的重视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 自1991年成立以来,水标委的工作就得到了原国家建材局的关注和支持,然而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国家建材局被撤消,但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将国家和行业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不管政府机构如何变动,中国建材工业协会标准质量部一直保留并很好地运行,这样使得建材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中国建材工业协会标准质量部田红处长还承担了水标委副主任委员的工作,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总是准时出席水标委的年会,及时传达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动态,因此主管部门领导和行业协会的重视为标委会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而水标委在国家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也没有“等、靠、要”,依然坚持岗位、迅速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紧跟国家改革的步伐。 2.委员单位支持和委员的积极参与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标委会担负着为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把关的重要责任,因此委员的素质和责任心对审查工作质量至关重要。由于各位委员都是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在各自的岗位非常繁忙,而且每年参加标委会的活动需要经费支出,还有冀东水泥集团、浙江水泥协会、三狮水泥集团、尖峰集团等委员单位都曾经给予水标委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他们无怨无悔,始终支持和积极参与标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这是因为委员单位和委员们都深知标准化工作对行业技术进步、科研生产及应用的重要性,他们默默承担了标准化技术工作的义务和责任,为推动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3.挂靠单位的支持是开展工作的坚强后盾 水标委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挂靠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所(现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水泥新材所是我国水泥、混凝土与房建材料行业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水泥及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及其制品、特种工程用新材料、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境工程材料等新品种、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标准制订及质量监督检测。挂靠单位一直非常重视水标委的工作,挂靠单位的支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挂靠单位从人力、物力上给予了支持,为秘书处提供专门的办公室和相应的办公用品等,同时配备了技术过硬、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事水标委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挂靠单位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水泥新材所承担了大量国家、行业的重大科研项目,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完善的研究检测设备,也是水泥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因此标委会借助挂靠单位的技术背景能够更好为行业和企业服务,同时以标准为平台,结合国内的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消化吸收完成一系列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