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动态   标准公告   工作平台   组织机构   标准计划   信息查询   专题栏目   文章精选   标准书市   相关产品   会议直播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购买标准资料
咨询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家标准动态 -> 正文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稿)
来源: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日期:2006/6/20 14:54:30
 

    制定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迎接全球竞争的需要,是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技术标准战略就是要迎接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充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以打造“中国标准”为战略目标,以解决围绕标准的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完善标准政策、法律法规环境,理顺标准与体制,标准与科技的关系,加强标准在国家的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指导思想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宏观管理;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指导思想体现了“适应市场为本、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

    1.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宏观管理

    (1)以市场为主导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主导”是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技术标准工作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市场意识日益增强,市场原则将成为经济技术活动的主要原则。

    “以市场为主导”就是要充分体现标准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要坚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还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愿性的属性,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愿性标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改变国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标准”概念,转变政府主导标准工作的思路,把标准的主导权交给市场。明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首先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使用者的自愿行为,而不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体系建设必然要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通过标准战略的实施,从技术标准角度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政府宏观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个精神为政府在技术标准管理体制中的角色明确了定位,即政府将从主导者的地位上退下来,成为标准战略的推动者。

    政府在把标准的主导权交还给市场的同时,要为标准化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作为决策者,提出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作为管理者,引导制定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对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标准;作为指导者,放权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作为协调者,综合协调国家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与标准政策;作为服务者,通过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向标准的转化;作为维护者,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在国际标准之争中保护我国企业利益。地方政府主要是标准政策的执行者,不宜强化标准制定职能。

    2.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

    (1)以企业为主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标准的最终“用户”。在标准化活动中,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未来标准化体制确立的基石。企业主体性对内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本企业的标准化活动,在采纳和吸收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加以完善和修正。二是积极参加本行业的技术交流活动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努力在企业利益和行业利益之间取得一致性,进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对外主要体现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借助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对国际标准的认识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使国际标准的内容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生产要素配置过于分散,缺乏规模经济,难以在国际标准竞争中建立优势。为此,必须改变企业单打独斗的状况,支持形成企业联盟,探索发挥企业的联合优势。要在鼓励企业联盟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和支撑作用。从自律角度讲,主要是通过组织、协调、制定和批准发布行业标准,并对标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动态评估,保证标准的规范性、兼容性、开放性。从支撑角度讲,主要是通过组织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情报交流活动,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重点研究项目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代表本行业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避免国际标准组织或者发达国家对我国施加歧视性政策,使得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本行业的发展。企业成为标准化的主体是健全行业协会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2)社会广泛参与

    “社会广泛参与”是指要在标准的制定和使用过程中,积极吸收社会各个层面、各个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一致。

    标准本质上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标准的制定和作用牵涉到社会各层面、各利益主体,因此要建立开放、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各方的意见充分反映到标准中去,兼顾到各方的利益。同时,鼓励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标准的制定与管理工作;

    技术标准战略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国际标准化的通行做法,要适应国际标准化形势的变化,以便使我国的技术标准工作融入国际标准化的大家庭,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乃至文化的特点,使我国的战略设计在考虑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充分反映中国的特色。

    二、战略目标

    通过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技术标准发展构成的挑战与需求的分析,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科技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了我国技术标准工作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即通过对“世情”、“国情”、“科情”和“标情”的客观分析,研究确定了2020年前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具体战略分目标。

    总体战略目标为:打造“中国标准”。这一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全面实施中国技术标准战略,通过市场的引导、政府的推动,充分发挥协会和企业等各层面的作用,“打造”适应市场的、技术领先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进而强力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

    打造中国标准中的“打造”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通过市场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的作用,“打造”适应市场的、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另一方面是通过政府的推动,主动打造“中国标准”。政府的推动体现在多个方面。作为决策者,提出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作为管理者,引导制定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对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标准。作为推动者,组织有关力量有意识地将我国标准推向国际标准的舞台,并争取在国际标准中更多地反映中国技术。政府还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引用标准的形式,加强中国标准的作用。

    “中国标准”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各个层次的标准都可成为要打造的“中国标准”。“中国标准”应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具有国际竞争力、对产业、贸易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由市场机制打造的中国标准主要形成企业联盟标准、协会标准等等,而由政府推动打造的中国标准主要形成国家标准或由国家标准化机构发布的标准类文件。具备以其为基础制定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也是“中国标准”的重要组成,经过有效性分析后,采用国际标准形成的我国标准也是“中国标准”的成员。

    通过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将满足时代发展对技术标准提出的需求,并将达到如下目的:使中国的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充分的基础支撑作用,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国内贸易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具体战略分目标是对战略总体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标准战略三个方面主要工作的具体目标: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标准体系;

    ——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适用的重要技术标准;

    ——成为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支重要力量。

    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将使中国的技术标准工作在适应市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使我国技术标准工作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战略任务

    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研究确定了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战略任务。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标准化体制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标准化体制重点解决制约“中国标准”的标准化环境问题。打造中国标准,实现技术标准的国际突破,需要一个良好的、符合市场经济的标准化体制环境。为此,中国的标准化工作必须进行体制上的创新,体制创新是打造中国标准品牌、实现国际突破的基础。

    自愿性标准体制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标准各利益主体的需要。建立自愿性标准体制,需要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出相应调整,需要标准与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有机结合。建立以标准为基础、以合格评定程序为手段,以技术法规为法律依据的有机结合的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监管作用。

    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1)构建新型标准体制

    确立标准的自愿性属性;将我国标准由四个层次逐渐调整为三个层次;发布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其他标准类文件;建立与新型标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有机结合

    改革强制性标准,使其在形式、内容和程序上逐步成为真正意义的技术法规。从法律上确立技术法规对标准的引用关系,技术法规只规定基本要求,具体技术要求则由标准给出。建立健全以标准为基础、以技术法规为强制要求的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推动以自愿性标准为依据的自愿性符合性评定制度的建立。明确企业标准或企业规范的非公开获得的性质,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制度,通过确立企业自我声明准则,建立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标志(标识)等制度,实现对企业产品的监督。

    (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

    促进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将重点解决标准的竞争力问题,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任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促进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二是保证转化成效,发挥标准在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的桥梁和催化剂作用。为此,要着眼于我国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分析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设立转化的重点,处理好知识产权与标准的关系,提高我国标准中的自主技术比重。

    该项任务的完成将使标准能充分反映我国的自主技术,同时实现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适用的重要技术标准的战略目标,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

    (三)形成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

    形成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将重点解决标准对我国产业的支撑力问题。这一任务将在我国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打造中国标准。有重点地分析我国的优势、特色领域,分析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对技术标准的需求,研究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的领域和方向。在完成这一任务中所形成的技术标准,一方面将对我国优势、特色产业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将为我国主导制定反应中国技术、国家利益的国际标准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项任务的完成将实现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适用的重要技术标准的战略目标,形成一批国内有权威、发展中国家认同、发达国家中有一定竞争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能够支持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能够保证我国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争取在国际标准中更多地反映中国技术

    争取在国际标准中更多地反映中国技术将重点解决中国标准适应国际市场的问题。

    首先,在与我国利益有关的国际标准立项、制定过程中,通过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包括投票、参加国际会议、成为国际标准起草组的成员等,将我国的意见及建议反应到国际标准中去,以便使国际标准能反应中国的技术。

    其次,在打造中国标准、练好内功的同时,有组织、有目的地以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为基础,制定反映中国技术、国家利益的国际标准。这意味着所制定的国际标准应是反映中国技术、国家利益的标准;这些标准应是由我国主导制定,包括国际标准提案由我国提出、并且具体执笔起草国际标准、承担国际标准起草工作组的召集人。也就是说,从标准的起草过程到标准的内容都应有较大的发言权。

    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通过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使国际标准中更多地反映中国技术,从而实现使中国成为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支重要力量的战略目标。

    四、战略实施策略

    为了实现打造“中国标准”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分目标,完成我们的战略任务,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实施相应的策略。

    (一)技术标准体制转型策略

    技术标准体制转型策略将要为实现战略目标、完成战略任务而营造市场型的标准化环境,这需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使技术标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标准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移。在我国处于转型时期,我国的技术标准工作也必须转型。通过转型,使得自愿性标准体制得以建立,使得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得到转变。策略实施的重点是将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制转变为适应于市场的自愿性标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变政府主导为宏观引导;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企业成为标准研制的主体,将企业由后台推向前台,增加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具体措施为:

    1.标准管理主体明确定位

    重点解决技术标准工作中各管理层面的定位问题,明确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中介组织间的关系,以及在标准化工作中的责权利。

    标准化由政府全面管理转为政府宏观管理,民间积极运作的模式。标准化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转向制定标准化政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工作重点转向组织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以便使具有一定实力的领域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能够实现“重点突破”。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国家标准的统一管理,解决部门管理标准的分散局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目前均由政府管理)由相对分散管理转为统一管理;协会标准(从无到有)初期由国家标准化机构统一认可管理,逐渐转为最终的民间管理;企业标准由政府备案管理转为企业自己管理。

    2.标准制定主体优化配置

    建立标准制定主体或标准相关方(政府、协会、企业、研究机构、检测机构、用户、专家等)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优化配置方式,使标准制修订主体多元化,强调标准制修订具体组织形式的合理性,标准制修订的广泛参与性,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透过措施的实施,一方面形成合理的标准制修订的具体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保证标准制修订程序更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以及保证标准制修订速度。

    3.自愿标准体制逐步建立

    首先确立标准的自愿性属性,然后逐步调整我国的标准体制。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逐步调整为自愿性标准;强制性标准调整为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逐步建立并完善技术法规体系。确立协会标准的合法地位,将标准的层次由四层次逐步调整为三层次。

    (二)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策略

    科技和标准关系紧密,科技是标准的基础和内核,对标准起到支撑作用;标准是科技的结晶和市场应用形式,只有标准与科研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具有竞争力的标准。为了打造高科技含量的“中国标准”,需要采取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策略。

    通过技术标准制定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一方面使标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通过标准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标准带动科技进步,推动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技水平。使我国能够产业化的科技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适应市场的标准,使其中科技水平属于国际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

    策略实施的重点是将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技术标准体系与科技研发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畅通渠道。具体措施为:

    1.完善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制、修订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政府的科技部门与标准部门之间的目标协调,增强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适配性、动态性和机动灵活性。完善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关系的作用驱动机制,在重要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发展领域、重大科技研发攻关项目、关键技术组合研发创新领域,政府要借助产业政策、技术法规、科技政策,引导重点科教单位与技术领先企业、行业中介机构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促进技术标准活动与科技研发活动的紧密结合,为推动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对二者协调关系的主导作用,形成二者关系的自调试机制,强化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的良性协调发展机制。

    2.构建平台

    构建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交互衔接的协调发展平台,形成技术标准体系与科技研发体系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实现技术标准制定和科技研发的人员和过程融合,建立标准快速转化通道和信息交流渠道,明确各研究主体的责权利,完善政府职能,优化技术标准的提出、审批、监管程序,促进二者关系的协调发展,保证技术标准先进性、前瞻性、系统性。

    (三)国际标准竞争策略

    在国际标准化领域,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采标”这种追随者策略,必须采取积极的竞争姿态,让标准为国家和民族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国际竞争策略”将要提高我国技术标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的地位,改变经济大国、标准弱国的形象。

    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下,通过“有效采用”的措施,努力“追赶”国际标准水平,在采用国际标准中强调有效性;通过实质参与的措施,完成与我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某些领域主导制定反映中国技术、国家利益的国际标准的任务。同时,达到使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的战略目标,实现以“中国标准”为基础制定国际标准,通过中国制造的“国际标准”,使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策略实施的重点是通过有效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我国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通过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技术要求;通过在我国优势、特色领域实力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使国际标准充分体现我国重点领域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确保我国重点领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要想在国际上实现战略目标,完成战略任务,标准外部及内部环境应具备下列条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科技与标准的协调,较强的国际合作能力,优秀的国际型标准化人才,担任国际标准组织中的重要岗位等。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适应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应采取相应的手段以便逐步增强国际突破的实力,采取的具体措施为:

    1.有效采用

    有效采用是指仅等同采用对我国适用有效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部分内容对我国适用有效的应修改采用,并与我国的标准或技术进行合理整合,要快速转化对我国有利的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引进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我国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并强调有效性,达到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目的,并为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重点突破国际标准奠定基础。

    该策略的关键点是“有效”。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中要强调“效果”,而不应强调“采标率”。这里的效果指技术上合理、适用,对经济、贸易发展有利,对骨干企业不应构成壁垒。在跟踪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对适用的国际标准应及时等同采用,确需修改采用的,也应尽快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我国的修改建议,以便新的国际标准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2.实质参与

    实质参与是指积极参与事关我国利益的国际标准审查及相应的国际会议,争取使国际标准反映我国重点领域技术要求。

    该策略的关键点为“实质”。未来几年,我国能否实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将直接影响我国在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在我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实力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来反映我国技术要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策略。
 
    3.重点突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 (2006年6月20日 14:52分)
 
本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意见与建议 - 设置首页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 standard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维护。建议浏览分辨率: XGA(1024x768)  京ICP备05033993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