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动态   标准公告   工作平台   组织机构   标准计划   信息查询   专题栏目   文章精选   标准书市   相关产品   会议直播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购买标准资料
咨询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热点新闻 -> 正文

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中国工程院院士座谈会实录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05/3/11 13:42:0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2月27日,中国工程院召开“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33位院士从不同角度、不同行业,列举了大量数据和实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特别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寻找和开发替代能源,发展可再生资源,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这就是要求两院要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展研究,作出贡献。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圣地亚哥举行的亚太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说,要推进亚太地区合作共赢,持续发展,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这里,他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另一个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工程科技界和工程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材料工程学为例,我们在大学就读时,老师就教育我们材料要物尽其用。“尽”这个关键词有三个含义,首先是正确的选择材料,然后是根据不同的特性用在恰当部位,最后就要在尺寸上科学合理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材料的最佳性价比。高材滥用,大材小用,不仅是材料设计和选择的大忌,更是违反工程伦理。物尽其用,是工程师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

  再比如流程工程学,我觉得石油化工、建材、冶金等,都是流程工业。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工艺过程的物耗与能耗。要加强节约意识,不仅是成本的降低,利润的提高,更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如果我们的能耗、物耗进一步降低到世界先进水平,是我们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大贡献。

  再来谈谈道路交通、公共场所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我认为,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该在满足工程项目功能要求、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简洁实用,减少能源消耗,并与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设节约型社会特别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要领导带头,在工作上,精简会议和文件,不只以会议贯彻会议精神,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生活上要力戒奢华、提倡节俭,政府会议最好改用自助餐。二是要从娃娃抓起。建议把人均资源短缺作为基本国情,列入中小学教科书中,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形成节约意识。

宋健院士:

  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知识界、科技界的共识。我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来,现在需要把这个问题提到国策的高度,并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把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科学发展观的一部分,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建议工程院同媒体合作,开办专栏,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型社会内涵丰富,包括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内容,老百姓不知道,政府官员也不见得都知道。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个科学问题,又是个大科普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也很有好处。


钱正英院士:

  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我有三点意见。第一,建议把节约型社会的提法再完整一些,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对于水资源来讲,需要节水与防污并重。据统计,70%左右的工农业用水不是蒸发掉,而是转化为污水了。因此,节水有利于防污,防污也等于节水。比如珠江三角洲的碱草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珠江三角洲的淡水围区被污染了。还有一个例子,太湖边的无锡和嘉兴都缺水。就是因为太湖污染了 不能利用地表水,就抽地下水,搞得地面沉降。东北地区更是从河流污染发展到水库污染。我们现在提出水源也有安全问题,不仅是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质量问题。水质的污染将严重影响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健康,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在科技创新中,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明确 科技创新应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而创新。应当号召科学技术界为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而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侯祥麟院士:

  在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而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包括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工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还得依靠采用高效、节能的先进设备和工艺流程,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其中有两个高消耗资源的领域必须面对——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对建筑业来讲,必须加速对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的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及研究开发。在建筑设计中,应大力研究改进隔热、采光的途径,并尽量利用太阳能以节约能源。对汽车工业来说,要根据我国国情,研究找到我国交通运输的最佳模式,尽量做到资源的最大节约。

  建立节约型社会,还必须遏制奢侈之风,杜绝奢侈的行为。比如建筑业上追求高标准、大面积,汽车上追求大排量、豪华型。更有一些青年人,追求世界一流名牌货,奢侈成风。更为严重的是奢侈之风在公务人员之间的盛行,送礼成风已逐渐成为贿赂手段,应严加制止。

  建立节约型社会,一要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的指标和改革措施,二要进行宣传教育和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在立法、执法方面,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惩治力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在行政措施上,可以考虑研究制定奢侈品的标准,提高它们的税额,从经济上打击崇尚奢侈者。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

  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的。但有些地方在实施中有一些误区值得注意。

  首先,不应将信息化与重化工对立起来。现在出现了中国应该走重化工为主的路线,还是以信息化为主的路线的争论。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这两者不是对立的。信息化不仅指信息产业,更多是指将信息技术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重化工。现在首要问题是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

  第二,要改变引进和发展生产中“重硬轻软”的局面,不仅要引进设备,更要引进技术,并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走长远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信息化本身也要节约。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复建设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同一个地方建立几个网站,各自为政,资源无法共享。更有很多政府网站不注意内容的开发和利用,或名片式上网,基本没有更新。或者监管不利,导致出现与政府形象完全不符的页面没有及时发现。

  第四,政府对信息网络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比如一些非保密性文件用网络传输,既节省纸张,又节省人力。又比如,很多会议都可以采用电话会议、电视会议的形式,不仅能够节省财力人力物力,还有利于端正会风。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

  节约意识要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说节水,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原创性很强的浩大工程,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生活、生态节水等方面,涉及到群众思想观念、价值尺度、行为方式转变的各个层面。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方面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另一方面要在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对耕地利用的动态监测。

  再来说说节能。节能的途径包括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政策性管理节能。与日本相比,我国还有约20%的节能空间。要从政策和管理入手,建立全民节能的社会理念和规范。要制定能耗标准和规范,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建立节约型社会,还要注意“废物回收”。比如废机电产品中就蕴含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发展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可以实现“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建立“循环型社会”发展模式。

  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造成大量浪费,也危害自身健康。要倡导科学的消费观,树立崇尚适度物质生活和丰富精神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

  三农问题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农业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我想从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角度谈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问题。

  土地资源不足,不仅表现在耕地资源上,我国林地、草地资源也不足。我国三分之二草地资源在干旱地区,特别贫瘠。从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情况看,好的草原面积有限,而且出现退化。

  林地面积这几年有所好转,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998年的16.55%提高到了2003年的18.21%。但国际平均水平是28%,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森林质量也有待提高,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 生产力水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现在,我们对森林的生态需求和物质需求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物质需求。按照人口及其需要预测,年需木材量还将不断增加,缺口相当大。

  建设节约型社会,对林业来说,首先是保护好森林资源,第二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理经营和利用好森林资源。加强木材的综合利用和林地的综合利用,延长木材使用寿命。提倡节约消费,加强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朱高峰院士: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保证政策的落实。国家政策很让人振奋,可具体落实与政策之间的反差太大了。这个问题不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还是一句空话。

  第二,除了能源和资源,节约的对象还应该包括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等各种设施。节约的对象还包括资金,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但是太阳能不经济就没法用。

  第三,在生产、流通、管理等大生产领域和物质、文化、交往等大生活领域,都要厉行节约。以物流为例,我国物流成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而美国只有10%。

  建立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节约意识贯穿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所有过程中。其次要建立合理的综合性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再次,政策要有前瞻性,要预测经济结构、人们生活的变化。同时,要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并重。最后,要开展教育,使勤俭节约形成风气。

  最后再说说信息化。信息技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的作用已经很明显了。应该把信息技术进一步渗透到从规划、设计生产、流通、管理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要力戒信息化本身的浪费。物质上面的浪费还看得出来,而信息化的浪费往往消之于无形。很多基层单位建了不少网站,可从来没更新过,这本身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徐滨士院士: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应大力提倡“4R”,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废旧机电产品中蕴含巨大财富,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富矿”。据测算,回收1吨废旧物资,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吨,节约能源1.4吨标煤,减少6—10吨垃圾处理量。同时,废旧机电产品中还有很高利用价值。通过对局部损伤进行修复,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其中的附加值。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也能缓解就业压力,美国再制造业2004年安排就业100万人。开展以再制造为主要形式的生产,也可以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我认为,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有助于推进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法规。其次,国家在重点抓好再制造示范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建立一批专业化再制造企业群。第三,应组织好科研工作者对再制造关键技术的攻关。第四,尽快建立制造商责任制,从制造开始关注产品报废后的再制造。最后,要唤起公众的参与,消除公众对再制造的不正确认识。

 

张彦仲院士:

  今天讲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节能汽车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最短缺的能源是石油,而汽车是石油的消耗大户。据估算,到2020年,预测汽车将烧掉2.6亿吨石油。所以汽车节能是节约石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汽车节能上,一是要鼓励采用小排量汽车,二是要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一般来讲,汽车排量与油耗成正比,排量越小,油耗越低。去年,中国生产了500万辆汽车,其中小排量汽车不到25%。按照到2010年预计中国汽车产量达到800到1000万辆计算,如果小排量汽车比例能上升到30%,就可节约石油500多万吨,如果占到一半,就可以节约石油1200万吨。这里还要说明,从技术上说,小排量汽车不存在达不到环保标准的问题。发展小排量汽车,一个是制定扶植小排量汽车的政策。第二就是加大费改税的步伐。第三,要撤销部分地区限制小排量汽车的政策。第四,应该提倡坐小排量汽车的消费文化。还有一个节油办法就是发展节能技术。一是发展高效节能发动机,我们在五年之内可以提高效率10%—15%。二是加速研究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技术,可以节油20%。三是开发新燃料,其中燃料电池现在可以达到每小时115.6公里,燃气汽车已有19.6万辆。四是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五是减轻汽车本身的重量。

刘人怀院士: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没有在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水为例,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在研究制定今后的发展规划、在确定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时,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单讲GDP增长的怪圈,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硬杠杠”,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不但需要政府采取教育的、法律的、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更需要提高人民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良好风气。但在节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下大力气进行开源,以求合理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还是以水为例,建议在南水北调之外,研究讨论实施东水西调工程。就是从渤海和黄海取海水,用管道输向西北、华北,沿途建咸水湖。湖水的蒸发会改善干旱气候,使土地不致沙漠化,同时在沿途实施海水淡化,用于居民日常用水和耕地浇灌。


罗沛霖院士:

  首先,美国是有名的“浪费国家”,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上,我们都不能向美国看齐。但是,很多时候,就具体行业或者一件事来说起来,我们甚至比美国还浪费。这实在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

  第二点,不能孤立地讲节约。比如有人提倡把塑料袋变成纸袋,减少白色垃圾,可同时又浪费了森林资源。所以,凡事不能“一刀切”,蜂拥而上,要总揽全局,统筹全面,取最优点。

  第三,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勤俭节约,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同时,还要摈弃“要面子”的错误想法。因为“要面子”,生活上铺张浪费,工作上搞政绩工程,这是要不得的!

左铁镛院士:

  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资源循环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目前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其实质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第二,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能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我国的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的思想产物,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最后,从技术层面上看,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产生于资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率不高三个方面。因此要依靠科学技术,在继续加强过程分段治理和末端治理的同时,重点从生产的源头开始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李大东院士:

  在国内石油产量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石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是缓解石油供需矛盾的一条根本途径。

[1] [2] [3]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国标发布会召开 (2005年4月28日 8:49分)
·建设部今天发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缓解能源短缺 (2005年4月27日 15:31分)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前景与展望 (2005年4月7日 14:1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即将出台 (2004年7月23日 11:52分)
 
本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意见与建议 - 设置首页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 standard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维护。建议浏览分辨率: XGA(1024x768)  京ICP备05033993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