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化工系陈丙珍院士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和实践在此次两会上建议:要加强化工生产事故预防及应急研究。
她指出,以石油炼制和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化工生产具有规模超大、能量密集、速度快、产物多的特点,历来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2005年12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的爆炸事故及其引发的后续灾害,再一次使人们亲身体会到提高化工生产过程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角度分析,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与化学品有关的石油、石化和化工行业的潜在危险性最大。这些行业的企业涉及数以亿吨计的石油及其加工产品,数以亿立方米计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数以万吨计的有毒乃至剧毒的有机和无机化学品,数以百万吨计的强腐蚀性的酸碱。我国现有规模化工企业两万多家,其中的大企业多靠近大河、大湖或大海(以利于原料、产品和能源运输)。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展,居民区与厂区的距离越来越近,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对各类基本化学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规模效益使这些大企业的装置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处理大流量的易燃易爆物料。不难想象,这些装置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很难局限在厂区范围内,极易演变成危害长远的生态灾难。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因此,重视和加强石化行业生产安全计划的预防和应急技术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她建议,发改委及科技部将此项工作分别列入“973”计划及“863”计划项目, 以解决重大灾害分析、防治与应急处理中的基础与关键技术难题, 为化工安全生产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