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动态   标准公告   工作平台   组织机构   标准计划   信息查询   专题栏目   文章精选   标准书市   相关产品   会议直播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购买标准资料
咨询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调查研究 -> 正文

建筑能耗的“标准”制约
作者:戈晶晶     来源:《新经济导刊》     日期:2004/8/7 16:09:48
 

    到2020年,预计中国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35%以上。而有关专家指出现实情况的严峻性在于,目前中国最需解决的还是达到最低节能标准的问题。至于标准,建立难,执行更难

  电荒让2003年的岁末平添紧张。

  虽然我们只能把头顶的灯与这样的事实联系起来,但事实并不因为我们看不到就不存在,我们住的房子——建筑的所有能耗,与灯泡相比,就如同它们的体积一样悬殊。而更让我们担心的是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

  中国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涌指出,中国建筑能耗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不仅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际能源的有关组织对我国的能耗也相当关注。2003年12月11日,记者参加了“中荷可持续建筑研讨会”,这场由荷兰驻华使馆主办的研讨会,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中荷两国在可持续建筑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次中外交流的专题研讨会上,记者深切感受到中国建筑耗能的严峻性,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标准。
    

    房子越盖越多

  据武涌介绍,近年来,中国每年城乡新增民用建筑面积约15亿平方米,其中城市新增民用建筑面积达7亿平方米。随着这些建筑投入使用,建筑用能急剧增长。仅空调一项,2001年中国新增房间空调器装机容量1600万KW,已超过三峡竣工后的发电总装机容量。

  美国能源基金会首席代表杨富强博士指出,政府机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政府机构节能约占总能耗的4%-5%,政府的表率作用将对节能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能。如何促进全民节能,目前还没有很具体的政策措施。如果能够提供激励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节能楼房和节能家用电器产品,从而和政府机构节能配合,有效地拉动节能建筑和节能产品市场,从而促进该领域的投资和技术进步,实现建筑节能的良性循环。

  有关数据表明,到2000年年末,中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6%。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中国人生活质量的改善,这一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到2020年,预计建筑能耗将占中国总能耗的35%以上。

  未来五十年,建筑节能将成为中国的节能重点之一。建筑能耗主要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电梯、通风等方面的能耗。其中以采暖及空调耗能最多,大约要占到建筑总能耗的65%;其次是热水供应和电气照明,分明占总能耗的15%和14%;炊事能耗约占6%。

  在中荷可持续建筑研讨会上,包括中国建设部科技司司长李先逵、荷兰驻华使馆副大使Karel Van
Oosterom、荷兰能源环境署可持续建筑部主任Wim
Berns以及中荷两国在可持续建筑领域的相关厂商和技术人员,他们对中国建筑耗能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尤其是荷兰的专家,不但就可持续建筑的政策实施、如何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建筑、以及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向中方参会人员介绍了荷兰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如用于独立供暖壁挂式热水器的先进凝结技术、建筑和施工项目的水管理系统、建筑的室内气候等。

  在这方面,中国仍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武涌指出,以采暖地区的住宅建筑为例,该地区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2000年的采暖季平均能耗约为25kg标煤/平方米·年,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0.5亿吨标煤,实现减排CO2
1.06亿吨;节能效果和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空调是住宅能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近十年来,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住宅还是一般性民用建筑,空调的安装率迅速提高。2001年上海市每百户居民空调安装率为100.4台,广州市为107.91台。空调器市场销售量持续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住宅空调总量年增加约1100万台,空调电耗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据武涌介绍,根据预测,今后十年我国城镇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民用建筑(含住宅和公共建筑)至少为每年8亿平方米,如果它们全部安装空调或采暖设备,则十年增加的用电设备负荷将超过1亿KW,约为我国2000年发电能力的三分之一。如果我国大部分地区新建建筑能够按照节能标准建造,并能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那么可以使空调负荷降低40%~70%,有些地区的建筑甚至不装空调也可以保证夏季基本处于舒适范围。

  但有关专家也指出,中国的建筑还无法与“可持续”挂钩,目前中国急需解决的是达到最低节能标准的问题。


    急需建立标准

  有关专家指出,建筑本身是否符合节能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能耗。中国建设部科技司正着手于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他们的主要合作方是美国能源基金会。

  据美国能源基金会的建筑与工业节能项目主管张瑞英女士介绍,此前中国只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一个关于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这主要是指包括北京在内的三北地区,但其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根据建设部的调查,节能尚不超过10%,这一比例在新建建筑中略高,但离建设部提出的节能5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美国能源基金会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建设部建立国家建筑节能标准。张瑞英介绍说,他们帮助建设部制定了中国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目前已经颁布实施。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别明显,因而不可能制定一套统一的建筑节能标准,而是要根据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

  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是指上海、浙江、四川、重庆、湖北等16个地区,这一地区夏季炎热,需要制冷设备,而冬季又需要取暖。夏热冬暖地区主要指广东、福建等地,这一地区主要是夏季降暑问题。

  据张瑞英介绍,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还未在全国执行,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目前建设部正在上海进行试点,由上海市建委下面的建筑节能办公室和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来具体执行。他们已经设计出一套管理规定,设立起层层监管制度。”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套政策,以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对于那些率先达到节能标准的房地产开发商,上海市将颁发证书,开发商可以以此为卖点。“如果过几年大部分建筑都达到目前的标准了,上海市将进一步提高现有标准。”张瑞英说。

  此外,上海市把“墙改基金”作为激励基金,以奖励那些率先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房地产开发商。除有金钱奖励外,上海市还通过媒体对建筑节能进行宣传,鼓励老百姓购买节能建筑。

  据悉,建设部正在争取国务院出台一套更强硬的政策,以便使各地方政府充分重视起建筑节能问题,使各地方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


   标准执行难度大

  有关专家指出,建立标准不是难题,执行标准才是真正的难题。这一问题中外有之。

  荷兰驻华使馆副大使Karel Van
Oosterom认为,制定政策容易,而推行所制定的政策很难。关于建筑节能的问题,要充分考虑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张瑞英也颇有同感,她认为,建筑节能标准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存在冲突,执行必然存在难题,因而这些标准有一定的强制性,从建筑的可行性研究,到设计,到批准,都应有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但是因为这些标准都是新的,如何纳入到已有的强制标准执行体系中还没有定论。”张瑞英说。中国对于建筑已有一套强制标准执行体系,主要是指防火等安全措施执行标准。

  目前中国制定的建筑节能标准是指最低标准,对于超过此最低标准的房地产开发商尚无特别的激励政策。“目前最主要的是让他们都能达到最低标准,毕竟现在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不过是百分之几。”张瑞英说。对于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目前中国也尚未建立起监管体系,一切都在建设中。

  上海作为试点城市,已经建立起一套审图标准体系。在施工监理方面,他们将采取抽查的方式,一旦查到未能按标准执行的,将要实行严厉的惩罚。“虽然不是每家都能够查到,但有了这一制度,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是不会冒被处罚的风险的。”张瑞英说。

  另外,张瑞英认为,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推行,房地产开发商也会逐步认识到建造节能建筑的好处,“有些房地产商就是要做有品质的楼盘,他们同样重视自己的信誉。”张瑞英说。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正在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培训。

  杨富强认为,国家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立监督机构,强力推动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充分利用市场转换机制,清除低劣能耗高的产品,宣传高效节能产品,促使消费者积极购买节能的家用电器和设备,使高效的节能产品能迅速地占领和扩大市场,同时也培育和推动新兴节能材料和产品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针对家用电器制定了最低能效标准。


相关报道
·仇保兴表示我国应加快建立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标准体系 (2005年2月25日 15:47分)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是谁阻碍了我国节能发展的步伐 (2005年2月25日 9:50分)
·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建设部谈我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等实录 (2005年2月23日 13:17分)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落后发达国家33% 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2005年2月22日 10:4分)
·中国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已获专家审查通过 将于上半年实施 (2005年2月22日 9:47分)
·《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将出台 (2004年10月14日 14:45分)
 
本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意见与建议 - 设置首页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 standard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维护。建议浏览分辨率: XGA(1024x768)  京ICP备05033993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