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节能存在的误区
最近,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许多中国人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一种错误的信息-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与美困、俄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自然资源并不富足,尤其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生态先天脆弱,这是我们过去多年都不愿意承认而现在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这就在许多决策者思想上产生了又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为了把经济指标搞上去,怎么做都是对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从总体上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误区之三是“有水快流”、“快致富”、“快享受”。“三快”的思想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和生活消费中资源的高消耗和过度浪费。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可以从下面的数字中反映出来:
数据1:
据有关部门2000年统计分析,每实现百万美元GDP消耗的标准煤,日本为110吨,欧洲为210吨,美国为400吨,印度为910吨,而我国为1274吨。
数据2:
我国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水平和世界平均先进水平比较,火力发电煤耗高22.5%,吨钢可比能耗高21.6%,铜冶炼综合能耗高65%,水泥综合能耗高45.3%,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高31.2%,纸和纸板综合能耗高120%。
数据3:
我国主要工业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国外平均先进水平比较,工业锅炉实际运行效率为65%,低l5%一20%:中小电动机设计效率为87%,实际运行效率比国外平均先进水平低差不多20%;风机和水泵设计效率为75%,实际运行效率也低20%。
数据4:
乘用车燃油,我国为每百公里9.5升,欧洲为7升;载重车燃油,我国为每百公里7.6升。
数据5:
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我国每平方米为25千克标准煤,而欧洲和我国纬度相同国家仅为8千克。有专家测算,如果把我国的能耗水平降下来,达到国际平均先进水平,就可以节约3亿吨标准煤。总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粗放式增长方式不改变,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二、节能与标准化的关系
建设节能型社会与标准化是什么关系?搞清这个问题才能弄懂标准化工作者在建设节能型社会伟大工程中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标准有两层含义:其一,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其二,标准是指某一事物本身合于准则并可供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核对。节约则是指在大范围内的节省,使可能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那么,如何确定该不该耗费或者耗费掉多少是最合理的呢?这就需要用标准来衡量。在这里,标准不仅只是提供一个准则,更在于它要提供准确的技术数据、计算公式和推测计量方法,以便让人们进行比对、计算或检验测量。
如果通过标准的建立,确定了某一事物本身合于准则并为同类事物提供比较核对的依据,同时也根据这一依据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核对,对凡是没有达到准则的事物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满足准则的要求,这样的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就是标准化。
必须指出,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有关节约标准涉及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单纯局限在生产领域的标准的界限,人们的生活、消费、娱乐、旅游以及与生产活动性质完全不同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甚至休闲与健康活动都与节约或浪费资源直接或间接有关。只不过,以往人们同于对生产活动数量的追求,忽略了对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考虑,不能够全面审视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当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沉重话题,大声疾呼地提到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才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全部社会活动,而且惊讶地发现,对于资源的浪费绝不仅仅局限在原有的生产领域,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甚至影响到整个地区、国家或社会是否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进入了我们的家庭,为了方便使用,这些家电都配有遥控装置。当这些电器处在待机状态的时候,它就白白消耗了家庭用电的10%。过去,人们讲节能只是想到工业生产,想到工厂的车间、厂房和机器设备,可是据外国专家测试,普通住宅的能源消耗要占一个国家能源消耗总量的40%。机关工作人员每天上班下班,他们不是直接的物质生产者,似乎与节约能源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是,据国内某大城市的不完全调查,机关工作人员的人均年耗能量是当地居民的4倍,用水量是当地居民的3倍,用电量是当地居民的7倍。据北京市调查的数据表明,当地居民人均年用电量488千瓦时,而各类机关人均年用电量为9402千瓦时,也就是说一个机关工作人员1天的耗电量,相当于普通市民生活19天的用电量。在上述三个例子中,你会看到,这些方面或领域恰恰是节约管理的“盲区”,几乎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核算或者提出任何管理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却被默默地消耗掉了。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用来引导、规范和衡量社会各个领域的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水平,促进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三、节能与标准化工作重点
当前,就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而言,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在哪些方面应该是标准化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呢?我认为有以下9个方面:
1.原材料工业生产消耗定额标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工业和基础性工业产品生产国之一。有8个重点行业领域应该关注,他们是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建材、煤炭、机械。其中我国的钢铁、煤炭、铜和水泥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号的生产大国,石油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但是,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并不高,仅从8个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来看,就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40%。因此,必须制定先进的节能降耗标准,并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使能源和各种主要原材料消耗降下来。
2.机电产品和家用电器能效标准。对于使用量大应用面广的各种耗能设备的运行效率的要求,是最直接的节能途径,也是利国利民的重要技术措施。在这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电动机、变压器、风机、工业泵制定强制性能效标准,并要对每台设备的节能效果进行明确标识,以便消费者和用户清楚地了解所用机器设备的最高节能效果,决定是否采用或更新淘汰。
对大量的家用电器产品,特别是像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等要有明确的能效标识标准,供消费者选择,对达不到能效标准最低要求的应制定相应的政策禁止生产。
3.汽车燃油标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石油消耗量大幅度上升,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仅居美国之后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我国生产原油1.75亿吨,同比增长2.9%,进口原油1.23亿吨,同比增长34.8%,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2.1%。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重大的战略问题。因此制定有关乘用车、商用车燃油消耗限量标准,实施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是完全必要的。同时要积极开发节能型交通工具和替代燃料,这些都是标准化工作者关注的重要方向。
4.绿色照明标准。据有关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如果我们在重点公用设施、宾馆、商厦、体育场馆、居民住宅中能够有效地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系统,包括采用高效照明器具,荧光灯镇流器、双端荧光灯、自镇流荧光灯等,全国就可节电290亿千瓦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标准化工作者关注,更需要积极参与。
5.节水定额标准。包括制定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取水定额标准,制定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等等。有关资料表明,在城镇居民中,各种便器用水,即占总生活用水的40%~50%,而目前的卫生洁具有许多是不节约的,跑、冒、滴、漏严重,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水在农业灌溉中的有效利用系数也仪有0.4-0.5,因此也应成为标准化研究的重点。
6.建筑节能标准。近年来,建筑物的节能已经成为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的热点,因为人们已经知道,居民住宅的能源消耗要占国家能源消耗总量的40%以上。我国城乡建筑保有量为400亿立方米,其中9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由于我国建筑物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我们的采暖用能竟然是发达国家的三倍,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热能白白跑掉了。有人测算,如果我国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全球总能源的三分之一要用来供我们采暖,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要加大节能建筑标准的研究和应用。有关这方面的标准包括:节能型建筑材料标准、房屋和建筑物的节能标准,门窗及新型墙体材料节能标准,使用太阳能供热等等,法国政府早在2000年就发起了号召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_太阳行动”,英国政府则支持BSI制定了新的节能型建筑标准在全国推广。
7.可再生能源标准。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除了矿产资源之外可供不断使用的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风能等等。目前,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在北欧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工业发达国家日本,太阳能发电设备能力1999年为13万千瓦,2004年就增加到86万千瓦,风力发电1999年为5万干瓦,2004年就增加剑70万千瓦。日本政府计划到2030年新能源要占总能源的20%。目前德国有各种风力发电设备15万台,风能发电已占全国总电量的4%,计划25年后达到全国发电量的四分之一。
8.资源回收标准。据专家测算,国家每回收利用一吨废旧物资,就可以节省自然资源4.12吨,节约能源1.4吨标准煤,减少6-lO吨垃圾处理量,因此资源回收是大有可为的。随着商品的工业化包装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包装垃圾随之产生,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类垃圾从体积上算,已经达到其他垃圾8倍以上,如果不能回收再用,就会形成资源浪费。此外,其他生活垃圾也需要经过循环处理。在法国,80%的各类生活垃圾经过了加工处理,其中的63%处理后被制成了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初级材料,17%处理后被转化成石油、热力等能源,不仅如此,还为社会创造了十多万个就业机会。
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旧家电、旧汽车、旧轮胎等也将大量产生,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回收和处理标准,并出台相关规定,促进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我们也应该积极开发这方面的标准以满足需要。
9.土地使用标准。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占用农田和土地的问题,“圈地风”盛行。许多地方讲排场、比阔气,兴建工业项目时大量圈占土地,城市建设热衷于搞宽马路、大广场。有的大拆大建,人为降低建筑物使用寿命。农村也存在新旧住宅双重占地问题。社会各界呼吁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相关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标准。以控制国土资源的滥用浪费,实现有效利用。
四、节能与物流标准化
除了上述传统领域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相关联系之外,物流这一新兴产业也与节约型社会建设密不可分。
物流,在我国是近年来被传播和逐渐升温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最初在美国形成的时候是实物分配、货物配送的意思。现代物流具有七种功能: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和托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应该说,这些功能是在物流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间与现在越接近,物流的功能就越完善,也就越接近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相比有以下区别:1)它是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的有机结合;2)它是从采购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产加工过程最终送达用户手中的供应链全过程管理,如果必要还要加上回收物流;3)它是综合物流的整体系统优化,是总体物流的综合管理;4)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对物流的综合管理;5)它的特点体现为专业化、社会化和第三方,并产生增值服务,成为社会第四利润源。
山于现代物流是一个遍布全球的大系统,需要统一协调并尽可能简便快捷地运行,就需要而且必须做到标准化。标准化就是简化,简化就意味着节约。物流标准化的核心就是要以物流产业为对象在物流这个大系统中寻求高度的一致性,达到简化、便捷和节约。
伴随着商品的流动,体现出物资、资金和信息三种要素的流动,其中,决定的要素是资金,指挥和协调的要素是信息,只有对物流信息的管理也实施标准化,才能使物流达到简化、便捷和节约的目的。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中,物流信息的传递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现代物流信息的传递已经开始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从而使电子商务与物流日益融合,成为一种新兴业态。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应用条码技术传递物流管理信息,目前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万家企业,数千万种商品上应用,使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最近国际上又出现了一门新技术加入到物流信息管理行列,这门新技术就是EPC。
EPC是英文ElectricProductCode的缩写,意为产品电子代码。它从1999年开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研究,2003年5月走出实验室,被国际物品编码中心采用,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推广,并被沃尔玛、联邦快递、吉列、惠普等国际上顶级的大公司迅速采用,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EPC技术的核心也是利用统一编码规则对物理对象-单品进行管理,实现对所有实体对象(包括零售商品、物流单元、集装箱、货运包装等)的惟一有效标识,同时应用无线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用。由于具有这样的功能,使EPC成为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和防止假冒伪劣的一项全新技术。利用这项新技术,人们可以全面掌握某一产品生产销售的实时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缺货,降低库存甚至做到零库存,这样一来,大量的仓储设施和管理环节将被取消,货品的周转时间大人缩短,储运成本将人大降低。不仅如此,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严格控制假冒伪劣的产生,既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大大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损失浪费。因此可以说,这项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具有革命性的积极意义。
目前,EP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主管部门投入了相关研究,许多企业和地区投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2004年4月,中国产品电子标签管理中心已经成立,相信在不太长的时问内,这项新技术一定会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物流离不开以标准化作支撑的技术手段,现代物流信息管理足最重要的物流基础管理,最新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将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之,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用来引导、规范和衡量社会各个领域的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水平,促进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