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动态   标准公告   工作平台   组织机构   标准计划   信息查询   专题栏目   文章精选   标准书市   相关产品   会议直播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购买标准资料
咨询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精选 -> 正文

中国企业如何在标准化时代实现突围
来源:人民邮电报     日期:2005/4/21 9:11:35
 

    近日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又呈现扩大和升级趋势。美国商会日前首度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递交申请,要求美国政府在WTO框架内与中国进行交涉,解决在中国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除了美国之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纠纷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事实上,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2年以来,中国已经逐渐建立起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更加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与美国等国家积极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合作。

    我们知道,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分工中,真正有意义的是知识产权,发达国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垄断和控制,可以轻易地源源不断地从中获取利益。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此世界各国也就加大了对中国知识产权方面的关注。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70%左右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限制,在这些技术壁垒中,大多与知识产权有关。

    那么,对于坚决贯彻“走出去”战略的中国通信企业而言,如何在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前继续保持海外市场的发展势头?答案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积极参与竞争,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作为WTO成员国,我国的国内市场将逐步对外放开,国内民族工业因此而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挑战。由于WTO的条约规定,保护和扶植民族工业的传统手段如政府补贴、关税壁垒等将受到严格的限制,而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技术标准壁垒则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利器”。

    标准,这个几年前还被很多人认为仅限于工业技术领域的词语,现今却受到政府、企业乃至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充分地体现了当今世界市场分工的不平衡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处处“碰壁”的无奈。

    作为进入一个领域的技术门槛,成为标准的技术应当具有公开性、工艺成熟性、兼容性等特征。简而言之,它应当是共有领域的。而它的这些特征又恰恰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其中的专利权)的专有性直接冲突。所以,早期人们对作为标准的技术进行界定时,都是极力避开私权领域的专利权的。然而,现今的国际标准并没有按照最初设想的那样发展下去,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现在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或标准化机构最后都选择了使用不同的许可政策吸收专利技术进入技术标准的道路。

    走出中国的标准化战略之路,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政府机构的多方努力。从现今的国际情况出发,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政府、企业、社会增加对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0年世界各国科技研发(R&D)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投入比率(GRED)分别是:瑞典3.8%、日本2.8%、韩国2.7%、美国2.5%、埃及1.9%、俄罗斯1.1%.我国在1997年的数据是0.64%,2000是1%,2002年为1.23%,而在2000年世界的平均值即为2.1%.发达国家中GRED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政府的R&D投入一般占全国R&D投入的50%以上。我们应当尽快使R&D投入翻上一番,达到2000年的世界水平。在这里,我们谈论增加对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并不仅仅意味着政府的责任。在现今我国国力有限的情况下,R&D投入的多元化制度建设比发达国家或许更为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在内的R&D投入梯队,并将其制度化。

    要将企业建设成为标准化的主体,我国国内现在已经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在WTO框架协议许可的范围内,在标准化的问题上,国家统一且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固然重要,但是标准化的主体却只能是企业。首先要将企业按照行业、规模进行细致的分类,对于少数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尽可能在政府的引导之下主导国内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的制订,而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要做的则是培养好企业的标准意识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依托更高的技术标准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将“依标准而动”的游戏规则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

    其次,企业或企业集团应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链。要想让自己的技术成为该领域的事实标准,就要求我们手中握有的专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要达到一定层次,并且质量较高数量较多的专利还要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形成核心技术的专利链。

    一项标准的建立,需要多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持续不断的、数量较多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专利申请才能形成,而这些却恰恰都是我国企业的“软肋”所在。

    由此可见,当前的情况还要求我们的企业在进行自主研发时,要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国内资源,奋起直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不仅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更要从标准化战略的角度出发,从构筑专利网络的需要出发,系统地、配套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此外,要加强对当前国际标准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国外积极构筑贸易技术壁垒相反,我们当前对标准的研究还远不如对传统贸易体制下关税壁垒的研究。例如,对于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协议),这个与TRIPS同样作为世界贸易组织重要协议的研究,我们还没有完全开展。对于重要的国际标准的专利组成、许可政策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突破。  
 


 
本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意见与建议 - 设置首页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 standard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维护。建议浏览分辨率: XGA(1024x768)  京ICP备05033993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