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成立7年来,“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对质检工作的关注程度年年都在“升温”,委员们关于质检工作的提案也由2003年的40件上升到2007年的78件。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促进外贸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质检工作,再一次成为众多委员关注的重点。
以质取胜:一道永恒的命题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大力扶优扶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质检工作一道永恒的命题。
“我们总讲以质取胜,任何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到加工制成,从包装到出口,都离不开质检部门的监管,质检工作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闸门。”全国政协委员、原驻法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摩纳哥公国特命全权大使赵进军说,确保产品质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质检部门担负着“很光荣、很艰巨、很重要”的使命。
国家质检总局成立7年来,从2001、2002年建立从源头抓质量的新机制,到2005年承担食品生产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能,从2006年成功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到2007年打赢了一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特殊战役,在建立健全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把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和环节全部纳入监管范围的道路上,质检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国春认为,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制是重要保障。他建议,应建立以国家质检总局为主的质量检测中心,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府参事室主任张嘉极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质检部门要以此为动力,下大力气,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中国产品质量,在不远的将来,使中国产品成为世界信赖的产品。
而针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林健锋则认为,国家质检总局对各种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可借鉴国际上其他类似的经验。
对此,赵进军委员深有同感:“信誉比产品的数量更重要,比赚钱、利润更重要。”他认为,走以质取胜之路,中国应该借鉴那些成功国家的经验,狠抓质量,提高“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质检部门任重道远!”赵进军如是说。
国际采标:一张特别“通行证”
俗话说,一个标准胜过十万精兵。标准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质检系统履行职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质量总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高级副会长张志刚认为,采用国际标准,是帮助中国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一张特别“通行证”。
“我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执行、实施国际标准,从而减少国际贸易中不必要的争议。”张志刚表示,目前,由于我国的国际采标率还不够高,容易在国际贸易中产生分歧,如果有了共同的标准,共同的检测手段,就有了共同的话语权。“我赞成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张志刚说。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达庆利认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出口产品质量绝不能凑合,要参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宁可高一点、严一点。
事实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一直高度重视国际采标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特别是2008年,将加快制修订4000项急需的国家标准,以此保证食品和重要消费品的有害物质限量指标100%符合国际标准;进一步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力争年底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75%。
对此,张志刚认为,质量检验标准体系建设不仅仅是质检部门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需要在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中的共同把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产品的质量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员素质的水平,关心产品质量,关心质量检验标准体系,人人有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