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骆少君委员,令记者备感亲切的除了她温和的笑容外,还有她穿在脚上的鞋。那是一双黑色的布鞋,结实、朴素,让记者觉得仿佛不是在见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而是在见中学时代和蔼可亲的班主任。
作为连任三届的老委员,每年“两会”,骆少君除了积极建言献策外,还不忘做一名传播茶文化的使者——带上若干茶叶分送与会委员。后来的采访证明,这位让人感觉特别、行事特别的委员,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看法,值得我们深思。
“在食品安全方面,我的很多看法跟其他人不一样。”骆少君委员的这句话,并非标新立异。她出生于医学世家,却无意中走进了茶的世界,现在担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恰恰是这种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给了她一个“比较鉴别”的机会,并由此总结出“在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安全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国家”。
骆少君委员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只有井水,大热天我从外面回到家里,端起一杯冷水就喝,没想到马上招来外婆的训斥:“这么热的天怎么可以喝冷水!”“中国关于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在几千年实践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中,形成了一套在食品作用、食品安全方面非常了不起的理论。比如,过了立秋不能吃茄子和西瓜,牛肉干和橄榄、甲鱼和线菜、香蕉和蜂蜜绝对不能搭配着吃等等。”
骆少君委员说,自古以来中国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许多流传广泛的谚语都说明了这点,如“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等等。同样,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一个传统美德,那就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小时候,家里要是来了客人,外婆肯定会拿出藏了很久、平时舍不得给我们吃的东西招待客人。”骆少君还列举自己在工作中许许多多关于这种美德的体会:“我们经常去到西藏海拔5000米的地方,尽管那里的老百姓难得下山一次,但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仅有的好喝的、好吃的来招待我们。”骆少君说,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作用下,中国对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的把关非常严格,“走出去”的食品都是质量过关的。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许多农副产品也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下,历经千百年才形成的。这样的特色产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其他国家短时间能够赶上来的。
但是,骆少君委员并不避讳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她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监管措施越来越有效,整个行业也越来越有序。但是,也存在极少数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制假售假,影响中国食品的整体声誉。“但是,也不要因为个别问题,就对中国的食品安全表示怀疑,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中国食品的信心。”
[相关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副主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 食品安全大于天,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健康甚至于生命安全。因此,确保食品安全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现实,是全社会的责任。不管是对出口食品还是进口食品,我们都要把好质量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武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让人民吃得放心,用得放心,让出口产品享有良好信誉。5年来,政府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合格率,需要解决好蔬菜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推动土地流转工作进程,扩大适度规模经营。 |